【EHS管理】最完整和最專業海姆立克急救法介紹
本文將介紹在EHS管理中用于異物卡喉急救的方法之一:海姆立克急救法
(1)簡介:
海姆立克腹部沖擊法(HeimlichManeuver)也稱為海氏手技,是美國醫生海姆立克先生發明的。海姆立克教授是美國一位多年從事外科的醫生。在臨床實踐中,他被大量的食物、異物窒息造成呼吸道梗阻致死的病例震驚了。在急救急診中,醫生常常采用拍打病人背部,或將手指伸進口腔咽喉去取的辦法排除異物,其結果不僅無效反而使異物更深入呼吸道。1974年他首先應用該法成功搶救了一名因食物堵塞了呼吸道而發生窒息的患者,從此該法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拯救了無數患者,其中包括美國前總統里根、紐約前任市長埃德、著名女演員伊麗莎白·泰勒等等。因此該法被人們稱為“生命的擁抱”。
(2)原理:
可以將人的肺部設想成一個氣球,氣管就是氣球的氣嘴兒,假如氣嘴兒被異物堵塞,可以用手捏擠氣球,氣球受壓球內空氣上移,從而將堵塞氣嘴兒的異物沖出,這就是海氏腹部沖擊法的物理學原理。急救者環抱患者,突然向其上腹部施壓,迫使其上腹部下陷,造成膈肌突然上升,這樣就會使患者的胸腔壓力驟然增加,由于胸腔是密閉的,只有氣管一個開口,故胸腔(氣管和肺)內的氣體就會在壓力的作用下自然地涌向氣管,每次沖擊將產生450~500毫升的氣體,從而就有可能將異物排出,恢復氣道的通暢。
即:利用沖擊腹部--膈肌下軟組織,被突然的沖擊,產生向上的壓力,壓迫兩肺下部,從而驅使肺部殘留空氣形成一股氣流。這股帶有沖擊性、方向性的長驅直入于氣管的氣流,就能將堵住氣管、喉部的食物硬塊等異物驅除,使人獲救。
(3)適應證:
①用于呼吸道異物的排除,主要用于呼吸道完全堵塞或嚴重堵塞的患者。
②用于搶救溺水患者,以排除其呼吸道的液體。
【注:有人認為該法不能從氣道或肺排出足夠的水以幫助復蘇,還有可能導致胃食管反流造成吸入性肺炎,同時使用該法可能會使心肺復蘇的時間延后,從而不利于成功復蘇,詳見國際美國紅十字及紅新月會聯合會2011年的現場急救與心肺復蘇指南】。
(4)操作方法:
急救者首先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勢站穩,然后使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讓其身體略前傾【圖12】。然后將雙臂分別從患者兩腋下前伸并環抱患者。左手握拳,右手從前方握住左手手腕【圖13】,使左拳虎口貼在患者胸部下方,肚臍上方的上腹部中央,形成“合圍”之勢,然后突然用力收緊雙臂,用左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內上方猛烈施壓,迫使其上腹部下陷。這樣由于腹部下陷,腹腔內容上移,迫使膈肌上升而擠壓肺及支氣管,這樣每次沖擊可以為氣道提供一定的氣量,從而將異物從氣管內沖出。施壓完畢后立即放松手臂,然后再重復操作,直到異物被排出。
A)發生急性呼吸道異物堵塞時如果身邊無人,患者也可以自己實施腹部沖擊,手法相同,或稍稍彎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體上,以物體邊緣壓迫上腹部,快速向上沖擊。重復之,直到異物排出.
B)對于極度肥胖及懷孕后期發生呼吸道異物堵塞的患者,應當采用胸部沖擊法,姿勢不變,只是將左手的虎口貼在患者胸骨下端即可,注意不要偏離胸骨,以免造成肋骨骨折【圖14】。
C)對于意識不清的患者,急救者可以先使患者成為仰臥位,然后騎跨在患者大腿上或在患者兩邊,雙手兩掌重疊置于患者肚臍上方,用掌根向前、下方突然施壓,反復進行【圖15】。
如果患者已經發生心搏停止,此時應按照心肺復蘇的常規步驟為患者實施心肺復蘇,直到醫務人員到來。
d) 嬰兒發生急性呼吸道異物堵塞時操作者左手手掌托住嬰兒的胸腹部,使其面部朝下,俯身騎跨于操作者手臂之上,操作者示指和中指叉開呈V字型,嬰兒面部朝下,使嬰兒的嘴位于兩手指之間,再將拇指和無名指、小指合攏,固定嬰兒的頭頸部,并將左手放于自己的左大腿上,使嬰兒頭部低于臀部,然后用右手掌根拍擊嬰兒后背5次【圖6A】。再將右手形同左手,放在嬰兒背部,將其翻過,使嬰兒面部朝上,位置與腹臥一樣,操作者雙手心相對,用手指按壓嬰兒胸腹部,共5次【圖6B】,再將嬰兒翻過來,如此反復操作,或邊去醫院邊操作,直到異物被咳出,或到達醫院。
注意:去醫院時要在途中提前與目的地醫院聯系,讓醫院做好搶救準備,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節省時間,挽救孩子的生命。
(5)合并癥及注意事項:
海氏沖擊法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可能帶來一定的危害,尤其對老年人,因其胸腹部組織的彈性及順應性差,故容易導致損傷的發生,如腹部或胸腔內臟的破裂、撕裂及出血、肋骨骨折等,故發生呼吸道堵塞時,應首先采用其他方法排除異物,在其他方法無效且患者情況緊急時才能使用該法。
信息來源于網絡和電視中醫師介紹,駿景咨詢獨家完整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
- 上一篇:189個TS16949中英文專業術語 2015/1/9
- 下一篇:【溝通技巧】溝通的五大誤區、三大紀律和八項注意 2015/1/7